【中央精神】要把加强农田 www.wunong.net- hz0llj(:NG$2CR0k 水利设施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搞好末级渠系建设,引导农民开展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推广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有效做法。 www.wunong.net务农网- Cr[2zCn7DWIx Wvi 【采访实录】在鹿泉市大李庄村的麦田边,刚刚整修完毕的冶河灌区引岗渠主干渠内水波荡漾,渠旁水泥抹砌的末级渠直通农田,各分水口都有水闸“把门”。 务农网- s]Gd{N_{LawkKCO5
说起这条被平山、鹿泉、元氏三县(市)百姓称为“生命线”的渠道,大李庄村59岁的村民黄风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www.wunong.net- (afie&7GV1)I{6hl “上世纪60年代之前,俺们这里一直没水,只能靠天吃饭,每年一亩地顶多产百来斤粮食。为了能给地浇上水,政府在1969年开始引岗南水库的水建灌区,从1974年通水后一直用到现在。” www.wunong.net- OUKE#%"V~g1^QJHH
“有了水,粮食产量一下子就上去了,俺们农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可渠道用了几十年,水头越来越小了,再加上土垄沟渗水厉害,浇地费劲更费钱。这两年,灌区又开始对渠道进行整修,现在水流又快又好,真是修到老百姓心坎里了。” www.wunong.net务农网- v*K5K8T!8kDJrR5|
鹿泉市山尹村于智英也是身有同感。该村2001年之前用机井浇地,后来水抽不上来了,开始使用灌区水。“原来用机井浇地,可水头小,俺家四亩地浇下来得一天一宿,每亩光电钱就得40多元。现在用灌区的水,一亩地只要20多元水费,半天不到就浇完了。” www.wunong.net- jbCSWXYI"[BzxUlX 为了对水进行科学管理,灌区内几乎村村都建立了“用水户协会”,由村民选出专人负责统一调度,每到浇水季,都会提前通知农户,尽可能地做到节约资源,水尽其用。 www.wunong.net- KnXs%3PAAesoJ(R! 据冶河灌区管理处副主任白武晨介绍,冶河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工程于1998年开始实施。总投资3.09亿元,目前,整个工程已完成过半。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358提高到0.51,轮灌期由27天缩短到20天,浇地用水由过去的每亩25元减少到每亩10元,年平均可节水750万立方米,已累计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9.51万亩,新增和扩大灌溉面积4.026万亩,增加粮食产量6680万公斤。 www.wunong.net- 5I2OBnA9kw3T]QLY 【采访手记】水是生命之源,是农业的命脉。今年我市还将以节水灌溉、水土保持、饮水安全为重点,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将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1万亩,发展管灌、喷灌、滴灌等各种高效用水方式。标准农田提高耕地质量 【中央精神】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的要求,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积极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 【采访实录】3月12日,在藁城市系井村的标准化农田里,59岁的老汉韩傻仁看着返青的麦苗喜上眉梢,他告诉记者:“去年冬天暖和,可俺种的小麦新品种2018却没跟着疯长,现在小麦长势正好,等再过几天就能浇开春水了。” 记者站在老韩的麦田边四下眺望,只见满眼的绿色一望无际,成方连片的麦田中间镶嵌着平坦的沙石路,路两旁近碗口粗的速生杨迎风摇曳,而传统农田中随处可见的大垄沟则全部被地下管网取代。 虽然是种地老把式,可老韩却一个劲儿地说:“现代科技就是厉害,不服可不行。” 掰着手指头,老韩跟记者逐项念叨:“麦田里用管灌,省水、省电还省工。而且,县里不断给俺们介绍新技术,一亩小麦算下来年能增收273元。2005年温总理来俺村,还夸俺的麦子种得好呢。” 藁城市是我省粮食主产区,近年来,该市着力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确立了成方连片、一方一品、集中种植、统一供种和统一栽培技术规程的总体规划。目前,全县项目区内已建设高标准农田11.5万亩。 该市农开办主任郝雨勤告诉记者,建设现代农业不仅要求稳定耕地,更需要通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来提升粮食的整体竞争力。如今,藁城市独创的“沙石路,机井房,三百米地块搞管网,地里推广优质麦,路边种植速生杨”的标准农田种植模式被公认为“藁城模式”,并由于增收增质效果明显,已经开始在全省推广。 【采访手记】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我市围绕“粮”字做文章,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测土配方施肥科技兴粮工程,推广节水、节本、增效等新技术,这一切都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吸纳城镇辐射的功能 【中央精神】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搞好村庄治理规划和试点,节约农村建设用地。继续发展小城镇和县域经济,充分发挥辐射周边农村的功能,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采访实录】3月14日,记者驱车从石闫线拐上一条新修的水泥路,沿途正在开工建设的楼盘比邻而起。半小时后,一个院落敞亮、街道通达的村庄顿时让人眼前一亮。这就是平山县温塘镇楼家庄村。 “你们可得好好看看俺村的变化。”在村支书盖随兵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这个6年前全镇最穷,而今路、水、电样样便利,一跃成为全镇富裕村的楼家庄。 楼家庄村地处旱岗高岭,路不通、水不足,一条仅容手推车通过的小土路曾是全村祖祖辈辈唯一的出村路。地薄打不出水,村民吃水只能从外担,再加上思想保守,全村只能守着659亩旱地勉强挣个温饱。 温塘小城镇建设给楼家庄带来了发展契机。 2000年,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来村里考察,可离村老远就没了路,开发商摇摇头,无奈地走了。有机会抓不住,让楼家庄的两委班子和老百姓认识到,不改变村里的面貌,就会一直受穷。 变化先从解决村民吃水开始,2005年,村里筹资打了两口180米深的机井和两口50米深的大口井,让村里人24小时用上了自来水,而且全村600亩旱地也变成了水浇地。随后,村里又一口气硬化了通村路和村内街道。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目前,该村已和5家房地产公司签订了合同。村里的占地补偿款高达1055万元。除了按照政策补给农民以外,其它的基本都投给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 现在,楼家庄的劳力都在工程项目上打工,每天都有30元至100元的工资。村里还与开发商签订了协议,以后在物业用工上优先考虑本村居民。而且,村里还打算通过“小片连大片”,把分散的农田集中起来,再围绕温塘这个大资源,把特色农业、观光农业搞起来。楼家庄要大变样了! 【采访手记】水、电、路通到哪里,现代社会就能发展到哪里。这话真是一点不假。楼家庄人充分利用小城镇发展的有利条件,让山村的面貌来了个大变样。脱掉贫困帽子,生活如同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开发农村清洁能源 【中央精神】继续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入,加快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 【采访实录】高邑县西北营村村民郭增民家的大棚西红柿还有10多天就要下架了。日前,记者走进他家占地1.5亩的大棚。刚一进棚,记者就发现了稀罕东西——棚里每隔数米就有一个灯泡,灯泡之间还用塑料胶管串连着。 “这是沼气灯,是从俺家的沼气池里串出来的。”顺着老郭的指引,记者在大棚一角看到了两个一米见方的池子。据说这是去年10月份才安装的新设施——大棚沼气池。 “别小看这个池子,作用大着哩!”正在该村指导技术的县农业局技术员李东辉告诉记者:“沼气池里的沼液是顶好的叶面肥,沼渣可以做底肥,产生的沼气用来照明,不仅能提高大棚温度,延长光照时间,而且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还能促进光合作用,提高蔬菜的产量。” 老郭给记者算了笔账:建一个大棚沼气池需要花费1600元,作为新技术,每建一个池,县里还有1300元补贴。原来种大棚菜,每年光买鸡粪、二胺和各种复合肥就得花费上千元,还要给棚里再施四五次冲施肥。建了沼气池后,每年只需要买200多元的牛粪,再加两次冲施肥就足够全年的肥量了。 “钱省下来了,可用有机肥种出的菜,品质反而更好。现在咱的西红柿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光今年年前第一垡儿西红柿就挣了一万多元呢。”老郭感慨地说。沼气池不大,作用可真不小。 【采访手记】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推广大棚沼气,秸秆生物反应堆、气化肥等新技术,让种植户受益匪浅。科技成了农业发展的“催化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