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调队 2005-07-06 13:52:20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计委、国家民委、财政部、农业银行等六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新阶段农村贫困监测工作》文件要求,自2002年起,河南省农调队对全省4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贫困状况、扶贫资金来源、投向与扶贫成果以及扶贫工作重点县农村的社区环境、农户经济与生活状况及变化特征等,进行了连续、系统的监测调查。现将2004年河南省农村贫困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一、2004年河南农村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2004年, 河南省各级政府继续高度重视农村贫困问题,在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的同时,不断加大扶贫开发的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全面推进贫困地区基础条件的改善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农村贫困人口广泛受益,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在全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农村反贫困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农业发展
2004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1692.79亿元,增长13.2%。全年粮食产量4260.00万吨,比上年增加690.53万吨,增产19.3%,再创历史最高水平;棉花产量66.7万吨,比上年增加29万吨,增产77.0%;油料产量408.75万吨,比上年增加99.74万吨,增产32.3%;蔬菜总产量5237.52万吨,比上年增加727.09万吨,增产16.1%;肉类总产量643万吨,比上年增加39.5万吨,增长6.5%;水产品产量42.7万吨,比上年增加3.75万吨,增长9.6%。
(二)农民收入
2004年河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553.15元,比上年增加317.47元,增长14.2%,为1997年以来第一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创近八年来增速之最,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8.1%,比全国平均增幅高1.3个百分点。由于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加上市场粮价回升和适宜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得到的收入大量增加。2004年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得到的收入人均1128.98元,增长27.6%。以农业收入为主的贫困、低收入人口的收入大幅度增长。按农户人均纯收入水平5等分分组,低收入组农户的收入名义增长达到50.0%,比高收入组农户快40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3.7个百分点。
(三)农民生活
2004年,在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的推动下,河南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664.09元,比上年增加155.42元,增长10.3%,为4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4.7%,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吃、穿、住、用以及教育、健康、交通、通讯等各项支出全面增长,农户拥有的财产和生活消费设施数量增加、质量明显提高(表1)。从消费结构来看,占农民生活消费总支出比重最大的前三类支出分别为食品(48.6%)、居住(16.1%)和文化教育及娱乐消费支出(10.1%)。从增长幅度来看,交通通讯、居住和衣着消费支出增幅最大,分别为21.0%、12.7%和12.2%。
表1 河南省农村农户财产和生活设施拥有情况
(四)收入分配
2004年河南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为0.3157,处于比较合理的分配区间(即0.3-0.4之间),与全国平均水平0.3692相比,低0.053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本维持在3.2:1的水平。
二、2004年河南农村贫困状况
(一)贫困标准
根据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指数,2004年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标准由上年的637元调整为668元,低收入人口的标准由上年的882元调整为924元。
(二)贫困规模和程度
据测算,2004年末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为769.9万人,比上年减少121.1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9.7%,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其中,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为167.3万人,比上年减少12.9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2.1%,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为602.6万人,比上年减少108.2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7.6%,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
三、2004年河南4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反贫困进展情况
(一)社区环境状况与服务体系
1、基础设施条件
经过近年来的扶贫开发以及自身建设,河南省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有了较大改观,重点县通公路、通电、通电话、能接收电视节目、有卫生室和幼儿园/学前班的村个数在全部村个数中比重均比上年提高(见表2)。据对全省4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803个自然村的监测调查,2004年底已有3339个村通公路,占87.8%,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有3790个村通电,占调查村总数的99.7%,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有3585个村通电话,占94.3%,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有3718个自然村能够接收到电视节目,占97.8%,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监测的4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456个行政村中,有79.4%的村与最近车站、码头的距离在5公里以内,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有80.3%的村与最近邮电所的距离在5公里以内,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表2 河南省扶贫重点县农村基础设施拥有量
2、文化教育卫生状况
在被监测的4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456个行政村中,有351个村有小学,占调查村总数的77%,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在没有小学的村中,有74.8%的村与最近小学的距离在2公里以内;有11.4%的村有初中,在没有初中的行政村中,82.6%的村距最近初中在5公里以内。另外,在监测的4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456个行政村中,有92.1%的村有卫生室,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有92.3%的村有合格医生/卫生员,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有83.8%的村有合格接生员,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有79.8%的村有幼儿园或学前班,比上年增加2.8个百分点。
3、自然灾害和社会保障情况
在被监测的456个行政村中,2004年有140个行政村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减产3成以上),占30.7%,遭遇的严重自然灾害主要是水灾,占受灾村总数的77.9%,其次是病虫害和旱灾,分别占8.6%和7.9%。从受灾程度来看:减产3--5成的有120个村,占受灾村数的85.7%;减产5-8成的有15个村,占受灾村数的10.7%;减产8成以上的有5个村,占受灾村数的3.6%。当年收到过救济、救灾款物的农户有6879户,收到救济、救灾款物66.93万元。
(二)农民收入与生活
1、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2004年4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000元,达到2061.64元,比上年增加344.65元,增长20.1%,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增长13.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8个百分点。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504.89元,比上年增加214.61元,增长16.6%,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增长10.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2个百分点。同时,随着重点县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农户拥有财产和生活设施数量也有所增加(见表3)。
表3 河南省扶贫重点县农户财产和生活设施拥有情况
2、税费负担大幅下降
2004年河南省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税费负担为40.18元,比上年减少了20.42元,减少33.7%。税费负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已由2003年的3.5%,下降到1.9%。低收入农民从税费减免中受益较多:收入最低的20%农户税费负担减少最多,减幅达到44.5%;收入次低的20%农户减少了38.8%。
(三)教育状况及外出务工情况
1、劳动力文化素质
2004年,被监测的4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4560个农户中,实有整半劳动力12802人,其中文盲半文盲人数为928人,占劳动力总数的7.2%,比上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小学文化程度劳动力人数为3136人,占24.5%,比上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人数为7064人,占55.2%,比上年上升了0.3个百分点;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人数为1674人,占13.1%,比上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
2、儿童上学情况
2004年底,4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7-12岁儿童入学率为99.6%,比上年增加0.8个百分点;13-15岁儿童入学率93.8%,比上年增加2个百分点。从失学儿童情况看,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7-15岁儿童失学率为3.3%,比上年减少1.5个百分点。在失学儿童中,有55%的儿童上学愿望不强烈、不愿意继续上学,有11%的儿童是由于家中贫困、经济困难而失学,有23%的人是因为客观原因如无校舍、无老师、离校太远而失学。
3、外出务工情况
在调查的12802名劳动力中,2004年有22.5%的劳动力外出打过工,比上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其中在省外打工的占71.9%。在外出务工人员中,有51.8%的人是自己寻找的,有43.0%的人是由亲戚朋友介绍的,本地政府组织或通过项目吸收的仅占5.2%。
(四)扶贫资金来源及使用
1、扶贫资金来源
2004年全省4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得到的扶贫资金总额为13.14亿元,其中中央扶贫贴息贷款累计发放额3.74亿元,占扶贫投资总额的28.5%;国家以工代赈资金3.62亿元,占27.6%;中央财政扶贫资金2.41亿元,占18.3%。三项扶贫资金合计9.77亿元,占全部扶贫资金的74.4%,是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扶贫资金的主要来源。其次是中央专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补助0.84亿元,占扶贫资金总额的6.4%。第三项资金来源是外资,2004年4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际利用外资0.16亿元,占扶贫资金总额的1.2%。此外还有省级财政安排扶贫资金0.68亿元,其它资金1.69亿元,这些资金的投入和使用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表4 2004年扶贫资金来源
2、扶贫资金投向
2004年,4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扶贫资金投向,投资最多的是生产行业,投资总额为5.14亿元,占扶贫投资总额的39.1%,其次是道路修建及改扩建,投资总额为3.72亿元,占扶贫投资总额的28.3%,第三是改善基本农田建设,投资总额为1.00亿元,占扶贫投资总额的7.3%。另外,农户直接贷款为0.24亿元,占扶贫投资总额的1.8%。
在针对生产行业的投资中,其它生产行业的投资所占比重最大,投资总额为2.11亿元,占扶贫投资总额的16.0%,第二是农产品加工,投资总额为1.37亿元,占扶贫投资总额的10.4%,第三是林业,投资总额为0.95亿元,占扶贫投资总额的7.3%,第四是养殖业,投资总额为0.55亿元,占4.2%,第五是种植业,投资总额为0.16亿元,占投资总额的1.2%。
表5 2004年扶贫资金投向
3、扶贫成果
2004年,4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共有2698个行政村实施了扶贫项目,当年项目覆盖农户数量56万户,当年项目扶持人口数及吸收劳动力人数分别为225.55万人和34.36万人,当年得到扶贫贷款的农户数为8089户。新增基本农田2.19万公顷,新增及改扩建公路3876.53公里,新增经济林面积及草场面积7.34万公顷和1330公顷,新增教育、卫生用房面积45.03万平方米。另外:向其它地区输出劳动力人数为560.37万人,其中向外省输出劳动力人数为389.22万人。当年解决饮水困难人数31.94万人,当年解决饮水困难牲畜头数11.25万头,当年退耕还林还草面积4.88万公顷,当年组织培训120.62万人次。
表6 2004年扶贫成果
(五)村级扶贫活动
1、扶贫活动形式
2004年,在被监测的456个行政村中,有164个省定贫困村,占被监测村总数的36.0%。当年参加过扶贫项目的村有87个,占省定贫困村的53.0%。从参加的扶贫活动形式看:主要是以现金扶持为主,占参加过扶贫项目村数的87.4%,其次是实物扶持,占23.0%,最后才是技术援助,占16.1%。
2、扶贫资金投向
2004年,被监测的456个行政村,当年到位的扶贫资金总额为591万元,平均每个参加过扶贫项目的村为6.79万元,其中扶贫贷款为60.90万元,占到位的扶贫资金总额的10.3%。当年使用的扶贫资金总额为572.16万元,占当年到位的扶贫资金总额的96.8%。从扶贫资金投向来看,投资最多的是修建及改建公路,资金总额为247.10万元,占扶贫投资总额的43.2%;其次是学校及学校设施,投资总额为137万元,占扶贫投资总额的24.0%;第三是退耕还林还草,投资总额为82.31万元,占扶贫投资总额的14.4%。
3、扶持农户数和公共项目成果
2004年被监测的456个行政村的222174个农户中,得到直接扶持的农户数为1296户,比上年增加了180户,增长16.1%;占被监测总户数的0.6%,比上年提高了0.1个百分点。这些农户得到的扶持主要是:养殖业684户,占直接扶持农户数的52.8%;种植业340户,占26.2%;第三是林业75户占5.8%;另外还有在其他生产行业得到扶持的农户197户,占15.2%。在公共项目建设方面,修建基本农田955亩,退耕还林还草3333亩,修建及改扩建公路53.3公里,修建学校及学校设施20个,修建人畜饮水工程使1490户农民家庭收益。
4、村级最希望得到的扶持项目
2004年被监测的456个行政村中,有34.0%的村希望得到种植业项目的扶持,其次是有18.4%的村希望得到养殖业项目的扶持,第三是有13.6%的村希望修建及改建公路,第四是有8.3%的村希望修建基本农田,第五是有5.0%的村希望修建学校及学校设施。
(六)农户参与扶贫情况
1、农户对本村扶贫情况的了解和参与情况
2004年,在被监测的456个行政村中,有87个行政村参加过扶贫项目。在这87个行政村中所调查的的870户农民中,知道本村当年正在参加或完成了某项扶贫活动的农户有432户,占49.7%;本村扶贫项目内容或对象确定前,有机会参与讨论、提出建议或意见的农户有155户,占17.8%;知道本村落实新扶贫开发项目或新到位的扶贫资金的农户有381户,占43.8%。其中:知道本村所落实的新扶贫开发项目内容的农户为367户,占42.2%。这367户农户获知村里落实的新扶贫项目内容的渠道为:第一是通过村民会议、村委会的公开告示或通知,有270户,占73.6%;第二是作为村干部接到上级的通知的有28户,占7.6%。第三是通过村干部的个别通知,有26户,占7.1%;第四是到本次调查才知道,有21户,占5.7%;第五是通过其他途径,有14户,占3.8%;第六是通过亲朋好友,有8户,占2.2%。
2、农户参与的扶贫活动情况
2004年在被监测的4560个农户中,正在参加或完成的扶贫项目(包括能受益的公共项目)有235户,占总户数的5.2%。农户参加或完成的扶贫项目主要是:第一是退耕还林,有140户,占59.6%;第二是学校及设备,有37户,占15.7%;第三是人畜饮水,有20户,占8.5%;另外,当年得到扶贫项目资助的有148户,其中扶贫项目内容是本户自己选择的有27户,而且项目资助内容全部征得了本户的同意。
3、农户最希望得到的扶持项目
2004年被监测的4560户农民家庭中,农户最希望得到的扶贫项目:第一是种植业,有1606户,占总户数的35.2%;其次是养殖业,有1064户,占23.3%,第三是修建及改扩建道路,有616户,占13.5%;第四是希望修建基本农田,有330户,占7.2%;第五是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方面得到扶持,有184户,占4%;第六是得到必要的生产技能培训,有171户,占3.8%。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差距
2004年,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帮扶下,河南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经济实力提高,农民家庭生活状况改善,但是,还必须认识到扶贫开发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目前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基本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耕地占有量少
对于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来说,土地是最重要的资源,农业收入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也正是由于土地的相对短缺和贫瘠,限制了农户的生产发展和财富积累。调查表明,被监测的4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4560农户的人均耕地面积为1.42亩,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94.7%。
2、财产拥有量少
2004年年末,4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户户均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4406.50元,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75.5%。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户人均住房面积为22.56平方米,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87.1%,而且质量较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户住房平均每平方米价值为157.68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86.5%。同时,在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还有6.5%的农户住的是土坯屋和草房。
3、生产水平低,抗御风险能力依然很弱
2004年,4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户的人均生产费用支出为689.64元,贫困地区农民生产投入支出比全省平均水平少243.36元,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74.0%,而且投资结构单一。在家庭经营生产投资中,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其它产业的投资相对较少。同时中长期投资偏少,2004年人均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为66.75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少44元,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0.3%。2004年,扶贫重点县有30.7%的行政村因自然灾害减产3成以上。
4、收入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2004年,4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61.64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少491.51元,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80.7%。其中,工资性收入人均为649.49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86.1%;家庭经营的种植业纯收入人均为913.37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80.9%;牧业纯收入人均为205.86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72.9%;家庭经营的非农产业纯收入人均为164.34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2%。同时,4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纯收入水平在全省各个县(市)的排队中,也大部分位于后进的位置。
表7 2004年4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在全省位次
5、生活水平仍然较低
2004年,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504.89元,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90.4%。其中,食品消费支出为732.97元,衣着消费支出为92.46元,居住消费支出为240.45元,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为60.15元,医疗保健支出68.40元,交通通讯支出为102.79元,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5.30元、15.62元、28.27元、3.53元、26.82元和18.38元。
6、劳动力就业面窄
2004年,扶贫重点县有74.8%的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有22.5%的劳动力外出打工,有74.7%的劳动力从未外出打过工。三分之二以上的外出打工劳动力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和餐饮服务业等行业。
(八)对策及建议
针对上述状况,今后扶贫开发工作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按照集中资金、整体推进、分批扶持的工作思路,认真组织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实施以村为基础的扶贫规划是做好新时期扶贫工作的关键措施,进一步抓好重点村 以“五通两建两改一增”为内容的扶贫开发工作,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在加快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畜吃水条件等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好各项扶贫资金,以改善贫困农户的基本生产条件为重点,扩大旱涝保收田和经济林面积,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提高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巩固扶 贫成果,减少返贫人口的目标。
二是积极开展劳务输出,组织好劳动力转移工作。劳务输出是目前增加贫困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当前贫困农户受教育程度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贫困地区劳务输 出规模的扩大、务工层次的提高,这就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民进城务工问题,精心组织,搞好培训,为贫困群众增加收入开辟新的途径。同时,要切实落实有关政策,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是合理调整优化贫困地区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首先要集中力量帮助贫困群众发展有特色、有市场的种养业项目,以增加收入为中心,着力优化品种、 提高质量。其次要调整农业结构,发挥贫困地区自然条件独特、污染少等方面的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业,逐步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优势产品。另外要继续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鼓励、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积极推行“公司+农户”、“工厂+基地”的机制,发挥其对贫困农户发展种养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努力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
四是继续加强科技扶贫力度。对于贫困人口来说,短期扶贫只能解决当前的贫困状况,要想真正、长期摆脱贫困,必须提高素质、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因此应在积极推广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加大科技、养殖技术培训,使大部分贫困户掌握一定的实用技术,增加脱贫工作的技术含量。
五是不断完善扶贫资金投入机制。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严格资金审计,坚决杜绝挤占、挪用扶贫资金现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用好扶贫信贷资金的新途径,特别是直接支持贫困农户的小额扶贫贷款的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其在贫困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