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农调队 吴宗信 2003-12-08 www.wunong.net- 6n%1pb0KE{+nhcgC 宁夏的县域经济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县域农业结构调整迈出了较大步伐。宁夏现有2个县级市、16个县,由于自然、地理、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全区县域农业发展具有很大差距。既存在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又存在结构模式上的不同。我区县域的基本情况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人口比重大,城镇化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农民不富,县力不强。2002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917元,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农民收入的构成中,来自农业产业的收入比重为50.6%,占据了主要地位。我区出售的农产品大部分是以初、粗产品为主,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与规模以上以农产品为原料加工工业产值之比为1:0.46,远远低于全国1:0.85的平均水平。近年来,大宗农产品低位运行,农产品增产农民收入却不能相应增长,已成为困扰县域经济发展的难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关心的问题。 www.wunong.net- sEDv%qDs6Dwy7q%I 一、农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www.wunong.net务农网- r"f}tN:deEKOjmBw 农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县域经济在我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总量(GDP)的57.0%是由县及县以下的经济活动创造的。因此,加快县域农业的发展,一方面能够使各类经济活动得到充分协调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使整个农村经济更加稳固、繁荣、充满活力。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以及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农村土地承包、家庭经营、规模经营很快超越了农户的范围,个体经济的迅速发展,更是打破了城乡的界限,进入农村集镇和县城;同时,随着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县域日益成为“主体”参与经济竞争。因此,正确认识和评价县域经济,有利于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有利于对外开放,参与国内外经济竞争,吸引人、财、物到本县聚集;有利于深化改革,制定全面细致的配套措施。 www.wunong.net务农网- t$yT%MpR^[8%j]hN 1、农业在GDP中的贡献份额。 www.wunong.net务农网- Zh*GPiK8ohnZB*m}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经济条件较好的灌区,还是地处贫瘠地带的山区,多年来,在全区经济发展中,县域经济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县(市)作为基本的行政和经济单元,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解决农民增收、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推进城市化进程、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县域是全区经济的重要支撑。2002年,全区县域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89.1亿元,占全区总量的57.3%。国内生产总值有一半以上来自于县域。近年来,我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县域拥有的份额呈增长的趋势,是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基石。2002年,县域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4.3亿元,占全区的91.4%;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全区县域经济GDP的25.5%。 www.wunong.net务农网- k]N5k1sfx C_0(gx 2、县域是全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 www.wunong.net- M7KPSSm&y7OX)!{0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社会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和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小康和现代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县域经济中,农业占据着主体地位。目前,县域提供了大量的粮、油、肉和水产等农产品,全区人民生活所需的粮食及副食品的供应依赖县、市农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原料来自农村,提高生活水平、繁荣市场也依赖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区乡村人口占70.6%,这也就是说,我区大部分人生活在农村,因此,如果没有县域农业的发展,农民的收入就难以提高。总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归根结底要靠县域经济的发展。2002年,县域粮食产量263万吨,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87.1%;肉类总产量17.2万吨,占92.8%;水产品产量3.6万吨,占76.2%。 www.wunong.net- g(1r}&pkY"G~hMrG 2002年末全区猪牛羊肉总产量达18.5万吨,禽蛋产量5.17万吨,牛奶产量34.89万吨,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1.7%、15.2%和0.8%,其中:县域猪牛羊肉总产量达17.2万吨,禽蛋产量5.06万吨,牛奶产量25.9万吨,分别占全区总量的92.97%、97.87%和74.23%。 www.wunong.net- 7SU+ZNMe@P:|)*Vz 3、畜牧业已成为县域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途径。 2002年,我区继续把畜牧业作为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产业,以奶产业、清真牛羊肉、草产业为重点,狠抓良种推广、疫病防治、退耕还草、禁牧舍饲养殖等工作。全区畜牧业生产在去年较快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畜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各地继续把发展畜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产业,畜禽饲养科技含量和投入增加,猪、牛、羊、家禽等优良品率提高。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在农林牧渔业(大农业)中成为仅次于种植业的支柱产业,对增加农民收入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02年畜牧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将达到33.9%。据自治区农调队抽样调查表明,2002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917.36元,比2001年增加94.23元,增长5.2%。其中畜牧业收入占农民家庭经营总收入的比重为29.0%,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4、农业的县域分工格局初现轮廓。 2002年自治区围绕农民增收问题,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突出。做出了继续深入实施“三个十工程”、加快蔬菜产业化发展、扶持龙头企业,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等一系列决策;各地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实施“富民工程”为载体,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使得县域农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主要农产品生产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区域优势凸显,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的趋势逐步显现。从大的方面讲,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以灌区为主生产主导型,二是以南部山区为主的生态主导型。2002年,灌区县域农、畜、渔三业产值35亿元,占灌区总产值的比重为99.0%;山区林业产值由1992年的0.52亿元增加到1.28亿元,占全区林业产值的比重由26.8%提高到58.6%,十年提高了31.8个百分点。具体细分全区初步形成引黄灌区粮食产区、水产养殖区、南部山区油料、马铃薯、中药材产区、贺兰山东麓的葡萄种植区、利通区的奶牛区、灵武、盐池、同心、海原养羊区、泾源的牛、中宁枸杞等。2002年引黄灌区粮食播种面积为513.6万亩,占全区粮食播种面积的38.9%;粮食总产量为201.1万吨,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比重66.6%。2002年南部山区马铃薯播种面积为121.7万亩,占全区马铃薯播种面积的100%;马铃薯总产量为16.2万吨,占全区马铃薯总产量的100%。2002年南部山区油料播种面积为110.5万亩,占全区油料播种面积的73.7%;油料总产量为4.1万吨,占全区油料总产量的55.9%;2002年南部山区中药材播种面积为10.7万亩,占全区中药材播种面积的63.7%。现已建成盐池、同心、灵武滩羊保护开发基地及盐池国家级滩羊选育中心、引黄灌区牛羊育肥和杂交改良基地等。全区建成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牛羊饲养小区282个,发展规模养殖户3万户,以灵武涝和桥、平罗宝丰、永宁纳家户、金凤区双渠口、西吉县单家集等为代表的清真牛羊肉批发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产业化格局已具雏形。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各县市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总体看来,县域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快,产业结构层次和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长期以来形成的主要以行政手段来指挥生产,把农业和其它产业发展割裂开来的工作方式,难以满足农业经济的需要。服务设施、服务手段、服务方式与农民进行商品生产要求,都很不适应。这些问题靠农民自身无法解决,单靠村、乡这两个层次也解决不了,出路就在于搞活、强化县这个层次。由于县域农业基础相对薄弱,易受环境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影响和冲击,当前我区县域农业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急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1、思想观念保守陈旧,思路不清,目标不明。 许多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思想观念、工作方法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干部的工作方法和群众致富愿望形成一定反差,存在抓生产多、抓流通少;抓项目多、抓效益少;抓计划多、抓服务少的“三多三少”现象,不能很好地引导农民、服务农民,为农民提供调整结构所需要的市场信息方面缺少办法,也无法回答农民有关“如何发展农业”的疑问,使许多农民只能是“去年干什么今年还干什么”。因此,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区域化,使部分乡镇农业结构调整速度缓慢。一些地方在结构调整中思路不清,目标不明。 2、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收益水平低下。 宁夏县域经济中,农业是以个体小生产者为主的,孤立而分散的生产组织形式形成的弱质产业,投入产出效益差,且难适应千百万化的市场,农民收入的总水平低,增幅开始趋缓,扣除必需的生活现金支出和非生产性特殊支出后,约有2/3以上的农民收入水平低,而缺乏消费能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悬殊。2002年全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06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17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3.16:1。即大约3个多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1个城镇居民的收入。这个水平比2001年扩大16%,比2000年扩大了26%,比1990年扩大了106%。对于各个县域而言,近年来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的大路农副产品收益下滑,价格持续下降,导致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的农民收益每况愈下。 3、农业结构调整趋同,特色显少,区域比较优势不明显。 从总体看,目前很多地方在结构调整中重生产、轻市场的现象比较突出,产业、产品结构单一。宁夏县域农村经济结构仍然是以农业为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为主的单一结构模式,多种经营,特别是特色种植、养殖比重偏小。农业产值、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依靠种植业、依靠粮食。县域粮食作物结构矛盾突出,畜禽产品结构单一,缺少具有规模、市场占有率高的名优特新品种。在生产中不但确定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及产品,而且还进行了区域分布和规模生产,不但有生产的短期计划,而且有生产的中长期规划,但生产的产品是否优质,市场现状如何,容量多大,前景及效益如何,没有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以致形成在结构调整中,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农作物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地区之间重复投入,常常一哄而上,未根据当地的资源、生产等优势进行因地制宜的生产,盲目跟风的现象比较突出。尚未形成较大规模,往往是遍地开花,不能形成一地一业的主导品牌优势。由于精品意识不强,栽培技术和品种更新滞后,市场竞争力不强。优质农作物发展不快,种植面积小,专用品种少,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4、缺乏信息引导,政府服务不到位。 一是缺乏信息引导,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副产品价格下跌,从表面上影响了农民增收,但从深层次上却反映了农业的结构性矛盾。具体表现在:首先是粮经结构不合理。名优稀特品种少,质价低廉品种多,形不成比较优势。此外季节性产品结构调整不合理。多数农民仍把粮食生产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结果费力费神赚钱少。其次品种结构不合理。许多农民从事农业开发只随季节转,而不跟市场走,缺乏信息引导和市场观念,出现清一色的单一产品。 5、产业协同和组织协同水平低,严重制约了调整力度。 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证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离不开产业协同和组织协同的强大推动。农业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组织构建必须有助于形成这样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格局,即“农工商一体化,产供加销一条龙”,这样才能将农民的分散经营纳入现代农业的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中去,才能有利于促进现代工业、商业、科技、管理文明向农业领域渗透和扩散,从而彻底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体系和结构模式,提高农业的经营效益和市场效益。目前,宁夏产业协同和组织协同水平低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少、能力低,幅射带动作用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作用不够明显。信息不灵、流通渠道不畅,销售中介组织乏力,市场占有率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差。种植业结构调整受到资源、市场、科技等多方面的约束,作为调整主体的农民,必须承受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市场变幻、信息失真等多重风险。由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三方面尚未构成利益共同体,仍然是一家一户面对市场的格局,种植户几乎要承担全部风险。这将大大影响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三、县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在全区解决温饱甚至达到了小康,特别是我国的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之后,农村的首要问题已不再是生存而是发展问题,是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实现小康的问题。现阶段的县域农业结构调整与以往的结构调整有很大不同,它不是在某种作物种植面积上的增减或产业发展速度的快慢的调整,不是暂时性、局部性的调整,是同国民经济整体一样,它是战略性的调整,即经济资源的重新组合以及增长方式的转变,结构调整要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的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因此县域农业结构的调整涉及到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科技革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等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而是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因此,在县域农业结构调整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各有侧重,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作到准确定位、扬长避短,通过稳农强工,实现兴县富民,推动全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宁夏县域农业结构调整要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紧紧抓住发展畜牧业这条主线进行结构调整。 1、县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改变传统的思路,从宏观和发展的角度来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县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上也有了一些变化,比如从重视粮食生产的增产增收到开始重视种类的扩展,但从根本上看仍然是重视粮食的增产增收,和市场脱节,结果出现了农民的卖粮难、粮食生产的盲目性等,这些问题要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就必须要深入到更深的层次,就是要培育农业市场,把生产和流通结合起来。 县域农业结构的调整必须要跳出就农业论农业的传统观念,在整个经济的大系统中来进行调整,这样才使县域农业结构的调整有更加广阔的空间。有些问题仅仅局限在农业范畴难以解决,但从整个经济结构调整的角度就能找到出路,比如,对一些市场饱和的农业产品可以通过深加工转化为市场需求的产品。因此,需要对宁夏地区的县域产业经济结构进行系统的研究。 在制定县域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中,一定要对本县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位,确定自己和全局的关系。县域经济的定位一定要和整个经济发展全局结合起来,跳出县域,从别人的眼光、从市场的眼光来看定位,而不能像过去那样只从本县情况自我定位。县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认为应按市场需求来安排农业生产,“什么赚钱就种什么”。这种思想在农产品短缺的年代或许是正确的。现在农产品严重过剩,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赚钱和短缺的农产品越来越少。如果总是按价格的涨落来调节农业生产,难免会出现“第一年年底农产品价格上涨→第二年农产品供给过剩→第二年农产品价格下跌→第三年农产品短缺→第三年农产品价格上涨”蛛网性波动的困境,导致农业生产大起大落。因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把提高农民收入作为根本出发。 2、加快发展畜牧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畜牧业是粮食丰歉波动的缓冲器,发展畜牧业可以直接刺激种植业生产,在农业内部形成良性循环。就当前情况看,只要在县域农业结构战略调整中,加快发展畜牧业,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畜牧业完全可以在农民增收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一,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提高畜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当前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通过加大畜禽良种推广力度,提高良种比例和畜禽产品质量;通过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和“畜禽良种工程”,加快奶业和羊产业的发展;通过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提高加工产品比重,拓展畜产品市场,提高畜牧业效益。 第二,加强疫病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病害损失。畜禽疫病给农民带来的损失,每年估计有上千万元左右。如果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控制和减少疫病危害,可以有效地降低农民的损失,客观上等于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开辟饲料资源,发展饲料工业,降低养殖成本。要建立优质饲料生产基地,充分利用冬闲田种植饲用作物,同时加快青贮饲料和氨化秸秆的利用步伐,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饲料供应能力,降低养殖成本,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在饲料加工方面,国家对工业饲料产品将继续实行免征增值税政策,并创造条件促进饲料企业技术改造,对饲料工业发展十分有利。 第四,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经营是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提高生产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要积极扶持,加快发展。在产业化发展中,要着力培植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致富;要发展深精加工,延长产业链,实现多次增值,增加农民收入;要处理好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关系,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 第五,重点发展牛、羊等节粮型食草畜禽,提高市场竞争力。 牛、羊是适应外界环境最强的家畜之一,食性广,耐粗饲,抗逆性强。牛、羊肉脂肪含量少,胆固醇含量低,是人类理想的营养佳品,深受消费者喜爱。饲养肉牛、羊效益稳,回报率高。近年来,国内外牛、羊肉市场发生了一些变化,为肉牛、羊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使肉牛、羊生产正在成长为一个黄金产业。 3、发挥区域优势,推动农业结构调整。 我们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尽快按照“特色化、区域化、品牌化”的要求,推进生产布局的革命性,在优势产区发展主导产品,坚持统一市场、专业化生产的战略。要从全局的角度科学分析本地的农业发展的相对优势,优化区域内产品结构和农业生产布局,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模式。抓住重点,经营强项,发挥优势。这种优势的确定应该是一种在市场中、在动态中确定的。我们有些县确定优势产业,总是看别人搞什么,总认为高的、新的、精尖的,外向的就是好的,其实不见得。农业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农业是根本。在稳农兴农进程中,首先,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区域优势,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目前,大多数农产品处于相对供大于求的状态,靠数量和大路货已经没有了竞争力,因此,要瞄准市场,结合本地优势,大力发展有市场、有潜力、有竞争力的农产品。我区绝大部分县市农业比重较大,在结构调整中,不应简单地强调压粮扩经,应该在调整农产品品质结构、提高优质品率和农产品转化上下工夫。其次,以特色为基础,发展高效优质农业。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只有坚持特色、实施高效优质,才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目前,我区一些县、市农业生产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对此,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有重点、有选择地对市场前景看好、且有发展潜力的予以扶持,使其上规模、上档次、增效益。对比较效益不明显的,要通过充分的调研,结合自身实际,在新起点上发展具有特色的产品和农业。引黄灌区首先要发挥农业资源的优势,加快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建设区域化、专区化的农产品基地,实现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畜水产品类加工企业,构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出口的“—条龙”。要立足于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优势,坚持把发展“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外向化、生态型”农业作为调整方向,优化品种结构,拓宽调整思路。要着力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建设一批农业规模化、效益型示范园区,积极开发“名特优新”主导产品,指导种养殖业布局调整,尽快形成农业经济区域规模。 4、要加快提升农产品竞争能力,充分发挥政府在开拓农产品市场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宁夏县域农业是一种以追求产量增长为目标的速度型农业。主要是农产品的种类和质量不能顺应人们消费行为的变化,致使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日益偏离市场结构并不断引发农产品周期性卖难危机,而且一些农产品因残余物多,规格与卫生条件不符合要求,品质成份构成不利于营养保健等而被拒于市场之外,农民增产不增效,丰收不增收。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力度加强市场供求趋势的预报预测,定期制定和发布产业政策,明确在一定时期内鼓励、限制、禁止发展的产业领域,以避免盲目发展和无序竞争。 现在市场上农产品的竞争已经从以价格为主发展到以质量为主,也就是绿色农业阶段。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我区农业市场竞争力最关键的一环。农业标准化不仅关系到扩大出口农产品、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也是促进农业发展上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坚持“高新技术与实用技术、先进技术与传统农艺、技术攻关与推广应用”相结合,把品种、技术、知识更新“三大工程”建设贯穿于农业结构调整的全过程。抓紧建立和完善主要农产品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体系,积极组建农业信息中心,大力开发农业信息资源,不断增强农业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和指导性。建设无公害蔬菜、奶牛、牛羊肉、淡水鱼、枸杞、水果、小麦、小杂粮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和脱水菜等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并把自治区农业产业化“三个十工程”的优质农产品基地、科技示范园区和龙头企业纳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目标。在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开展农药、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检测,并着手推广速测技术,向消费者公布检测结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标准,是全区人民日常生活的基本要求。无公害化的农产品,不仅能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而且能扩大出口、增加农民收入,这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5、加快产业化步伐,积极扶持龙头企业。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结构调整中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加农户的经营模式,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主要措施。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作用已被广大干部群众所认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利时机,各地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建成一批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带动农户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结构调整中的带动作用。一方面,要对现有的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重点的扶持,政府要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另一方面,要抓住宁夏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吸纳市外企业和城市工商资本创办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同时,要真正建立起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利益机制,加快“订单农业”的发展。其次,依托国内大公司和大企业,寻找合作伙伴,实行以公司为龙头“公司+农户”模式,一方面解决农户产后销售难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可以为农户提供种植品种和技术指导,解决农民信息不灵、资金不足等困难和问题,满足农产品规模化生产的需要。总之,要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尽快建立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农村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广泛运用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努力降低生产流通成本,提高国内农产品的竞争力;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的政策,强化和完善对农业和农民收入的支持体系等。 (责任编辑:admin) |